2021 专访 (I) · K
十月中旬,天气突然转凉,后续又下了几阵雨,上海的天气已经让我掏出了秋裤毛衣。可没想到我今天会被太阳晒醒。在这样一个晴朗的下午,我有幸在图书馆顶楼阳台上,采访了某位电院不愿透露姓名的 K 同学。
- “自我介绍一下吧。”
- “我就不自我介绍了。”
- “咋就不介绍了呢?”
- “你就说我是某 18 级不知名学长,渣哥课设跑路(不是),渣哥的忠实粉丝。”
这并不意味着 K 同学是一个不能透露自己身份的神秘人。事实是他比较 “低调”。
我想,如果有人提前知道 K 同学的真实身份,一定会对 “低调” 这两个字表示怀疑。没错,在大家眼中,他是一个外向大方、老实坦诚的社交达人,其他人可能永远无法想象 K 同学会在面对第一个问题便面露难色。可我却十分理解这一点,正如传说中所记载的那样——“平日外向的人反而喜欢独处”。他能够接受我的采访,已经是远远超出我的意料了。
我们并非是提前约定好了采访的时间与地点,在此之前,我们一起去嘉实的黄小渝吃了顿面。在一张局促的小方桌上,我直接了当地问了他许多问题,而其中大部分有关 “国奖”。
10 月 8 日,打牌
按照我的感受,今年国奖的竞争肯定是比去年更为激烈的。我认识许多绩点很高的同学,他们有国奖的资格,最后却没有拿到这 “一个年级仅有的 9 个名额”。恰巧,侧坐在我旁边的这位 K 同学,就是这 9 位中的一员。
- “我想请问你是如何看待 ‘国奖’ 这个东西的呢?”
- “我们做的一切的事情,都不应该仅仅为了一个国奖。
但具体到国奖这件事,我们又不可以用这种 ‘高风亮节、清净无为’ 的态度对待。”
“首先,国奖只看当年的成绩。从三年的总均绩点来看,一些同学可以说是前几名,
但是国奖这种针对单年的绩点评价可能就会让这一学年并不在前三或前五的同学有些不占优势。”
恰逢 2021 年学院奖学金评选制度改革,在国奖上,这体现在入围资质得到了更为严格的筛查。10% 的年级排名从 “国奖答辩” 的准入门槛,变作了 “国奖资质筛查” 的准入门槛。如果想要拿到国奖,需要在上报申请材料时详述自己在 “科学研究”、“学科竞赛”、“体育活动”、“学生工作” 等方面的材料。学院会汇总上报的材料,并作统一排名。这才是 “国奖答辩” 的门票。
答辩环节的变化反而不多,各加分项仍旧与往年的国奖答辩相仿。
也就是说,今年的国奖需要计划申请的同学能够在 “初筛” 时拿出一些 “证明自己的证书”。同时也像往届一样,需要申请者具备一定的演讲水平。
- “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要在不同的评价阶段有不同的准备。
一个人手里的牌,基本上已经固定了,但需要清楚自己这些牌在不同场景怎么打。”
“对于哪些奖、哪类论文可以认定这件事,前面已经定下了很明确的规则。
最后的答辩却不同。我们还是应该在各个方面展现自己,打一个总分仗。”
“大家经过了第一轮的筛选,相信都是在排名、竞赛、科研方面有拿得出手东西的人。
实际上最后分数出来,大家也都差不多。
那在大家都优秀的情况下,不是那么多人有的‘志愿服务’、‘学生工作’、‘社团活动’ 经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我和 K 同学一致认为,对于一个本科生,正确的学习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
然而,学习并不应是我们的全部。在计科&信安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技术有极高的兴趣。但无论是谁,一天都只有 24 个小时。如若狂热追求技术,势必会舍弃一些东西。在国奖这样一个追求综合发展的评价体系下,一定是吃亏的。当然,我也相信极度追求技术的同学们早已想明白了这样的话题。
- “没错。”
- “用技术作为例子不好,就比方说绩点。这个绩点只有 5,你再厉害也就是个 5。
别人再不厉害也可以拿 4.9 或者 4.95。虽然实力天差地别,但在这个评价体系看来就是差不多。
你还很有可能为了追求那个 5 而放弃了其他东西。”
“我们要有那种追求极致以及提升个人技术的态度,但也要有尊重规则、适应规则的思想。”
“总结起来就是 3 点。
第一,我做什么事并不是为了国奖和保研;
第二,我们尽量在国奖的标准下打好手上的牌;
第三,如果真的很想要国奖,那还是建议全面发展一下。”
尽管我本人没有,今天的受访者也没有,可我也知道有许多同学看不上这些 title
或是 “虚名”。但我想,可能真的会有同学对 “国奖” 极其渴望。如果真的醉心于这份荣誉,在保证拥有评选资格的前提下,全面发展一定是没错的。
- “刚才说了这么多,很多都是相对的。”
- “其实,人的看法也是。
你可能认为 ‘学生工作’、‘社会实践’ 都是很简单的事,相对于规划工程项目不知道轻松到哪里去了。”
- “哈哈哈,有的时候或许有些吧。”
- “这是因为你是写代码的人。”
“你会觉得以你的水平,去做那些事情会做得很好。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某个人在那些方面获得了分数,或许并不比你通过写代码拿到了一个奖项要轻松得多,
他们也需要付出十分的努力。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成果。”
- “说得对,我们应该尊重在自己未知领域取得成果的人们。”
虽说是面对面的采访,我并不需要紧盯着 K 同学。我会时不时看看天边的云。10 月 23 日,嘉定上空的云很多,但也是万里晴空。我问 K 同学,问他拿了国奖有什么感触。他说没有,内心是平静的。
我并不平静。当我看到国奖名单上有 K 同学的名字后,内心是十分喜悦的。
He Deserved it.
逆风更要布视野
在我给 K 同学的采访摘要中,有这么一个问题——“大二据说是大多数本科生思想转变的开始,你在大二上那个寒假做了怎样的改变?”
据 K 同学自述,他的大一并不成功。包括学习成绩在内的许多领域,他都没有做到 “满意”。
- “如何评价 Larry 的高程和计网?”
- “我也不能说 ‘选就完事儿了’,这不太负责任。
但如果你觉得你能抗住,我建议还是选。为了这样的计网和高程,放弃一些东西,我觉得还是值得。”
“高程计网的好处这传得已经很广了。”
- “谁都知道。”
- “但我必须提醒大家的一点是,很多时候我们在课上看到的东西都很局限。
不要被一门课的东西限制了思维,要以正面的态度看待它。比如说,Larry 不让我们用库。
对很多同学来说,你在做其他作业时,会不自觉想怎么从最基础的开始实现。这是个好事。
可如果你只有三天时间交作业了,那这就是坏事。”
- “还得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Larry 的意思是,你要做一个有能力的人。
但 Larry 也很支持你在未来用一些优秀的、开源的工具,并且还要熟练地应用。
当你已经能够熟练应用之后,你再回头看,是否能够自己开发一个?这是另一个新阶段。”
- “没错,但作为大学老师,Larry 肯定不能教我们浅层的——一个工具怎么用,还是要教我们 ‘另一个阶段’ 的东西。”
- “Larry 对工程思维是极其重视的。
如果非常喜欢做科研,那我认为可以不选,花更多的时间在科研上。
如果对工程感兴趣,那一定要选。”
“还有就是 Larry 自己也承认的一个问题:
作业与实际应用在具体的操作上有很大出入,有一定的落后。
但其中的编程、工程思想可能是超前的,甚至你未来的同事都没有接触过。”
“当你学了这门课、做了大作业、拿了好成绩之后,一定要去用这门课为你培养的能力,
学习和现代开发时必须面临的业务场景有关的东西。”
K 同学在这里为我举了个例子。他们组听说了一个名为 Nest.js 的框架越来越火,他们马上就展开了调研。虽然当时他们并不需要改换框架,但还是派出了几位同事。Larry
教授的更多是快速调研的能力,也就是学习能力。作业中纵然有着千奇百怪的环境限制、语言限制和用法限制,但这并不代表着未来还必须被限制。主动、快速地反应,是每个上过 Larry
课的学生该做到的事情。
- “毫不避讳地讲,截止大二上学期,我的总均绩就是 4.5。”
“当时我有这么一个心态:我以前没有学过计算机,我必然学不会。
周围的环境也在暗示我,因为我本身不够强,现在条件也不好,所以我无论怎样都学不好。
我不能变强,这又导致我学不好。”
- “属于是循环论证了。”
- “但这个逻辑有很多漏洞。自己能否变强,这和环境并没有太大关系,和自己却有很大关系。
没人教可以自己看书,没书就到网上找。只要投入精力,你就一定会有收获。”
我想,2018 级的 “大二上寒假” 是最为特殊的。2020 年初,COVID-19
席卷全球,“疫情” 带走了无数生命,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甚至成为了我们这一代学生灵魂中的烙印。K 同学的转变从第三学期开始,在那个学期,他认识了许多 2017 级优秀的学长学姐。当他收集到了更多的信息时,这样一种感觉油然而生——仿佛在不久的将来,很多曾经遥不可及的星辰都会变得触手可及。
- “在那个寒假之前,你是怎样的状态?”
- “说实话,大二了,我当时连 Python 与 anaconda 的区别都不清楚。”
- “哈哈哈。”
- “我这个人很喜欢放假,因为这会让我有许多可供支配的时间。”
“那之后我确实转变了很多,不仅是知识上的,更是见识上的。”
“大二下,还有整个大三,我都一直处于比较不错的状态。”
- “而且非常稳定。”
- “对,非常稳定。”
(场外:此后 K 同学便是 3 学期 5.0。)
那究竟怎样才能转变?
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对于 K 同学,他的答案就是 “获取更多的信息”。当只看到了一个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时,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这些判断会让人误入歧途。
- “能细说下吗?”
- “看到一个成功的人,你会误以为一切都应该如他那样顺风顺水。”
“看到一个失败的人,你会误以为面前摆着的就是一盘死棋。”
“当我了解到更多学长学姐的经历后,我才明白到处都是 ‘路’。”
“你说咱们这个专业,保研就是人上人?出国就是人上人?难道考研或者本科就业就相对不好?
每个人情况不同,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可这些选择都是好选。”
- “没错。”
- “我就了解到有的学长,人家拿到了保研名额,甚至是综排的前 3 名。人家最后去工作了。
如果只是为了逃避而选择保研,3 年之后还会面临和你现在一样的困难。
而他有了 3 年的工作经验,到时候面试你的很可能就是他。”
“学长学姐们的经历让我有了更好的心态。我发现我也能做到。”
计科&信安专业都属于新工科,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变化十分迅速。别说 10 年前了,连 3 年前的经验都不一定管用。因此,我才认为 “前一届学长学姐们的经历” 格外重要。
在我本人的角度看 K 同学,他前三个学期与后三个学期的表现截然不同。前面略显迷茫,后面像是 “开了全图”,对局势有了清晰的判断,对自己有了明确的定位。这只能用 “他掌握了更多的信息” 来解释。哪条路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是可以复制的、何时何地办何事,这些都需要信息。
这让我不禁感慨:“前人走过的路,便是后人渡河的桥”。
E · 推荐 | 偏见或是利剑
电院学生会经历过多次重大改制。据我所知,曾经学生会分为 “秘书处”、“外联部”、“文艺部”、“体育部”、“实践部”、“组织部”、“志愿服务中心”、“技宣部”、“网宣部” 九个部门。随着 “网宣部” 归入学院;“实践部”、“组织部” 和 “志愿服务中心” 划入团委。剩下的 5 个部门经过不断地重组,成为目前院会的 “校园文化建设中心”、“青年发展中心” 和 “办公室”。
我想,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缺少 K 同学拥有的 “学长学姐资源”。我无意将 “学长学姐的经历” 捧为无价之宝,与之相比,院内同年级的同学在某种程度上更为珍贵。大一结束后,刚刚分流不久、来到新专业的同学或许并不清楚周围的环境,因此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每年的 院会招新推送 都会在这时进入你的视野。在院会中,我们可以结识来自院内各个专业的同学。
恰巧,坐在我对面的 K 同学正是上一任院学生会主席。
- “那就介绍一下现在院会的日常工作吧。”
- “我们学生会现在主要是 ‘文体’、‘青年发展’、‘文秘办公室’ 这三个部分。”
“文体最好理解了,平常看的晚会、篮球赛、迷你奥运会都是文体主办的。”
“我们现在非常好的一个部门就是青年发展中心。
创立这个组织的初衷之一是:我们希望提供一个学长学姐和学弟学妹们交流的平台。
我们会定期举办 ‘圆桌讨论’ 活动,而且这个活动请到的学长学姐都是我们征集了许多同学的意见才选择出来的。
如果某个学长学姐在某一方面有非常独到的经验,或者这种经历是具有可复制性的,那么我们才会请过来。”
- “第二个初衷是关心就业。”
“大二大三的学弟学妹们可能并不了解,其实企业是一直在招聘。
到大四你们可能看到班群里多了一堆宣讲会安排和招聘信息。”
“其实我们这个行业的供需比,还是需大于供的。”
- “哦?这样吗?”
- “我们还是不愁找不到工作的。只是我们给自己的定位都是定在最好的那一档,也只知道最好的那一档。”
“那如何组织更多的企业宣讲,以及我们如何了解到更多的企业,这些就是我们做的事情了。”
- “第三,我们开设了一些定期的权益反馈通道,比如我们的宿舍、教学楼的事情。”
“但这些事情,院会是肯定做不到的。那我们会通过学院,以学院的身份反馈给学校或者公寓部。
我们也会在校学代会上反馈我们在院学代会上征集的很多提案。”
“我还想说一句,大家不要觉得工作做完了,就是石沉大海。我们也会认真地给大家反馈。
可确实有些事的难度比较高,我们给大家的反馈也不尽人意。
然而,这并不代表,你提一个其他问题我们还是解决不了。不是每个问题都这样。
我们有许多能做到的事。”
- “团委部门主要是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 等方面。”
“绕回国奖那个话题,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还有其他一些大家平时注意不到的。
比如你去办一些手续,那些流程是怎么走下来的;交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是谁来整理管理的呢。
除了办公室助管,就是学生会的同学。”
“这就是我们院学生会的日常。”
院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院会每年都会举办许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会得到不少的经验。这种经验不是 “学了一个黑魔法”、“研读了一个框架” 那样的硬知识,而是在沟通方面的成长。以最近开展的 “迷你奥运会” 为例:会有与 “其他学院” 沟通的负责人,会有与院会其他部门商讨的负责人,也会有与各班班长对接的负责人。说话是社交的第一门必修课。
- “并不是每一个人天生就会与他人沟通。大家都是慢慢锻炼出来的。”
“已经有过实习经验的同学肯定会知道,这是很重要的。”
- “啊,对对,是的。”
- “只会写代码还是差了一点东西。除非你是极强,让别人必须主动找你。
可对于咱们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需要与他人沟通。”
- “能够理解,我有非常深刻的体会。”
- “一句话该怎么说?如果我想请求,那我如何才能成功请求?
如果我想拒绝,我怎样才能让对方听到我的拒绝比听到我答应了还高兴?”
“这个可能太离谱了,但就是那个意思。”
不少同学对 “学生会” 这类组织有天然的抵触情绪,持有许多刻板印象——它一定是 “上下级分明” 的、“勾心斗角” 的、“过家家式” 的。院会实际上是一个不小的团体,我想,学院整体是怎样的,院会就是怎样的。院会中有保研清北的神仙,有自称蒟蒻的竞赛爷,也有我们这样的普通人。院会中的干事,首先是电院人,“院会” 只是我们其中一个 “标签”。以我在院会混了三年的个人经历为据,我所认识的院会是纯洁的,这是因为电院的同学们心灵明净。院会里可能正有你想认识的人。
- “电信学院学生会,不管是你还是我们,都知道一件事——院会一定不是一个强迫人工作的组织。”
“至少在我做主席的时候,你打比赛也好、准备考试也好、陪 npy 也好,我们都没有一个人强迫你干活。这是事实。”
提到任职期间令 K 同学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活动,“晚会” 是他不需思考便可得出的答案。为了 2020 年 12 月 1 日新年晚会的成功举办,K 同学从 2019 年的晚会现场便开始暗自筹划。走路时会想新节目,听到一首好歌便想将它用成某个板块的 BGM,看综艺节目的舞台就思考我们的舞美能做什么。
- “而且节目的每一个细节,道具有几个,哪边上几个下几个。整个一张大表就在我心里。”
“和大家一起办晚会是很高兴的。”
- “而且熬了很多夜。”
- “我们当时都是两三点回宿舍,三四点才睡觉,早上九点就要洗漱去国会 101。这也是很辛苦。”
- “最后效果很好,说明一切都值得。”
- “确实,晚会是 0 bug(s)。对于我们程序员来说,这是件值得自豪的事。”
鹅,鹅,鹅
K 同学在刚刚过去的暑假中在腾讯 CSIG
实习了一个暑假,主要职位是前端开发。可能你会觉得 K 同学也是一个进入大学就很快开始接触前端的人,但事实是 K 同学在第四学期之前都没有接触过 “前端开发”。短短一年时间,他就是在兼顾课业与学生工作的同时,从零基础成长到了拿 “鹅厂 offer” 的水平。
- “我们有时会对找工作感到迷茫。
好像哪怕从大一开始学,学到大四都不得方法,还是很难找到好工作。
那么你是如何在前端开发这条道路上走得又快又好的呢?”
- “大二下的时候,与我关系最好的学长找到了实习。我就觉得我也该找实习了。”
- “哈哈哈。”
- “而且当时是疫情。你说我直接投一个是不是也行?”
- “其实也可以,有这么做的。”
- “然后我就开始了解,了解了解着我就发现我好菜。
我们 18 级大一花时间最多的地方在高程,但我们未来靠 C++ 吃饭的人又不多。
这是一定的。由于之前的编程水平不高,眼界也比较狭窄,学了一年也达不到工作的标准。”
“就像 Larry 说的那样:‘会用 C++ 的简单语法写一些简单的 C++ 程序’。”
“其实我们也学了很多,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我们就差一个 ‘转身’。
我们要把学习到的东西转化到工作需要的东西。”
诚哉 K 言,我们会的东西不少。一次次作业,让我们逐渐熟悉了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相较于高中,我们的学习劲头儿可能稍显不足,但学习能力一定强盛许多。找到一条路,运用在大学学到的学习方法,就能有所收获。
- “为什么选择了前端?”
- “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有两条路。一个是开发,一个是卷 AI 科研。
我对后者有兴趣,可我也不清楚那种兴趣是否仅是 ‘三分钟热度’。
我可能更喜欢开发一个应用,我享受代码跑出来的那瞬间给我带来的愉悦感。于是我选择了开发。”
“开发也有好多路,最笼统也最常见的划分就是前后端。
但我们在大二下,操作系统、计网、数据库都没学过。
前端的 ‘切入学习成本’ 相对于后端是较低的。在你入手的时候,是不需要这些理论知识的。”
“当然了,在实习的时候,编译原理、计网这些东西不会肯定是不行的。
只是说在我没有专业核心课基础时,学习前端是我认为比较好的选择。”
- “嗯。”
K 同学的前端学习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现在前端不再是手写原生 html/css/js
的时代,组件化是一个非常适合开发大型前端应用的解决方案。K 同学也因此决定从 “框架” 入手,可据他所说,“把 Vue
的文档前前后后读了两遍还不知道它在干什么”。所以 K 同学非常建议从原生 html/css/js
开始,从最基础的地方入手。
- “能介绍下你的前端学习之路吗?”
- “我的道路是错误的道路。我推荐先学 html/css/js 的语法。熟悉之后就可以用框架。
当你用框架写了一个应用后,你会发现框架帮你隐藏了很多。这时候你再去研究框架,再去看更多东西。
比如 webpack,去了解你的项目是如何构建和打包的;比如一个 node 包是如何发布的;
比如 npm 的机制、浏览器的机制等等。”
- “如何学习 js?”
- “一开始不了解 js 如何与页面配合是正常的。
你可以用 js 写写算法题,熟悉下语法,实现一些数据结构,比如链表这一类数据结构。
这时候你再去读 Vue 这一类文档,你就全明白了。至少明白在什么地方写那些代码了。”
- “我能理解。”
- “至少你要知道框架解决了什么问题。它帮你办了哪些代码的事儿。多说一句,Vue 核心就一件事,就是数据绑定……
这么通俗易懂的功能,这样一个容易上手的框架,我一开始却读不明白文档。”
“回学校后,我就开始学操作系统、数据库这些课。这些课让我理解了那些东西是怎么回事儿。
再到寒假,说白了,想投大三下的暑期实习,如果菜的话,这个年别想好好过了。
大年三十的上午我在做算法题,下午我还在看文档。”
“当然,厉害的话另说。某位大神三月份才开始准备,但别人不还是拿了最好的 offer。人与人还是不一样。”
在准备实习面试的过程中,让 K 同学比较伤心的一件事是,与他最熟悉的学长问他:“为什么这一年我感觉你什么长进都没有?” 这让 K 同学奋发图强。最后,前端相关的面试问题 K 同学大都能说得清楚明白。
- “还有就是手不要停下来,现在的公司真的不缺八股文背诵选手。人家很可能不问你八股文。
在我二面的时候,一个基础常识都没问。别人通过一面都知道我的八股文背诵水平了,直接让写题。”
“让写一个大数相加,我当时手都是抖的。”
- “一来就让写题吗?”
K 同学的二面是压力面,面试官首先 diss
了一顿他的项目,此后让他写一个词法分析器。在承认现场写不出来后,面试官退一步让他写 “大数相加”。面试官的 “退” 让 K 同学退无可退。再加上 K 同学当时有些紧张,程序最终还是没调出来。
但由于腾讯面试机制,K 同学的简历被捞了出来。第二次二面,K 同学摆正心态成功通过。
- “第二次让我写一个快排,那我真是三分钟秒写。”
K 同学拿到 “鹅厂 offer” 在我意料之中。还记得今年 4 月份的某一天,我刚写了一天的 go
,在回寝室的路上碰到了他。我对他说:“我真的不想写 go
了,感觉写反胃了。” 他却说:“我最近一直在写 js
,我巴不得所有程序都用 js
重写一遍。”
- “拿到 offer 之后你还做了其他事情吗?”
- “这个时候我知道了我要去做前端。除了操作系统我必须要写 C++,大三下半学期的计网大作业、编译原理、数据库我都用 js/ts 写的。”
“我还提前知道了我们组用 React。其实数据库课设当时用 Vue 写了一大半了,但我还是删掉项目、清空回收站,用 React 重新写了一遍。”
“对于咱们专业的同学,前端最好的练兵场就是数据库课设、Web 开发、Larry 的计网作业。
只要这三个好好写一遍前端,你就能达到一个面试拿很好 offer 的水平。”
- “这里就体现出差距了。”
- “因为我知道这个事情该怎么做。我只需要去做,逼自己做。这相比于 ‘盲打’,没有方向地乱跑要容易太多了。”
- “下一个问题是……能否描述下你的实习生活?”
- “这个不太好讲。我在组里更多做的是全栈开发。虽然我是 ‘前端开发’,但我一个页面都没写过。”
- “这还叫前端吗?”
- “这也体现出一种发展趋势。前端现在逐渐与服务端融合,为中台服务。
现在写前端还要去了解服务端框架,比如 Express、Koa 这些。”
“我也在这里宣传一下前端。大家不要觉得前端就是写页面,背后还有很多门道,编译、构建、打包上线这些都要会。”
恒常问题
(注:下面三问是今年的常驻问题,我会向每一位受访者提出这三个问题,并将问题和他们的回答附在每一次访谈录的后面)
- “那么你如何评价自己的这三年本科经历?”
- “评价……就是 ‘输了不亏,赢了血赚’ 这么一段经历吧。”
“每个人在进入大学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要做一个优秀的学生。”
“但客观分析,相对其他人,每个人都没有什么一定会成为优秀学生的理由。”
“以咱们专业为例,很多同学之前自学了很久,或者初高中就是搞竞赛的,别人还有老师。”
“但是,每个人也都没有阻拦自己成为优秀学生的理由。”
“放平自己的心态。”
“我想引用一位学姐的话:‘我做了很多快乐的新鲜事’。
平心而论,我们从高考,到分流,再到专业保研,一直处于狂热的内卷。
那么回首本科,纵观人生,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我在大学交了很多朋友,要去谈恋爱,要去参加很多活动,要去做学生工作,做一些志愿服务,参加一些比赛,提升自己的技术,进行体育锻炼……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事。”
- “如果给你一次大学重来的机会,你会在哪些地方做出不一样的抉择?”
- “……”
- “这个问题很广泛,你只要说一个地方就行了。”
- “我不想重来。”
“我如果做了一个不一样的抉择,我就会成为另一个人。
但我并不知道那条路上的自己会不会更好。既然已经发生,那我不想重来。
我不会去想过去我没有获得的东西,我会珍惜已有的事物。”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能否站在大四学生的角度,为大一、大二、大三的同学各说一句话呢?”
- “无论是大一上的寒假,还是大二上的寒假,抑或是大三上的寒假。只要你想准备一下东西,这都不晚。”
“举个例子,大一上之后,如果你的目标是清华,那你就冲全系第一;
大二上之后,如果你的目标是保研,那就好好整理一下思路,适应所在专业的路数;
大三上之后,你可能保不上了,那你的路更多了,可以秋招、可以春招、可以考研、可以留学等等等等。
这些都不晚,而且这都是好路。”
- “说得对。能否再具体一点呢?”
- “大一,保证自己能选到心仪专业的同时,一定要多交朋友,多收集信息。这会让你更加快乐。你认识的人越多,路走的越宽。”
“大二,就是尽快找到自己的方向。”
- “大三呢?”
“快速反应,适应规则。因为你们即将面临许多选择。
研究透那些规则,将已有的东西在规则下向你的目标转化,赢下你的这场 ‘比赛’。”
开放问题
(注:该板块问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他受访者向该受访者提出的问题” 和 “与学习生活毫无关联的问题”。先前的问题可能会围绕受访者在本科前三年所获得的展开提问,我希望在访谈录的最后,通过这个板块展现受访者的另一面)
- “下一个问题,最近喜欢看什么综艺节……”
- “不看!”
- “不看?那我换一个问题?”
- “……”
“中国有嘻哈!中国新说唱!好吧,大家多听听说唱。”